4月10日,上海长宁区新开了一家名为“廿四·节气””的主题店,图为店内出售的明信片。光亮图片/视觉我国
“廿”是规范的现代汉字,社会生活中很常见,近现代文人的信件,在结束标示每月下旬日期时更是常用到此字。在字典中,“廿”的形音义都很清晰:四画,读niàn,含义为二十。这一些信息一般人都很了解,但有一个问题是:在许多详细语境中,假如咱们按照字典所标示的音去读,读起来和听起来好像都不顺利,了解起来也会有点隔膜。那么,该怎样样处理这一问题呢?
“廿”字字形呈现很早,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不少,写作“图①”(《甲骨文合集》)、“图②”(《甲骨文合集》)等。它们是将两个十(甲骨文“十”写作“图③”)连在一同,表明二十。这是古文字中常见的合文,行将两个或三个字合写在一同,或上下相连,或左右相拼,或表里容纳,或上下左右排在一同。《甲骨文编》《金文编》《战国文字编》等古文字字形工具书都附有合文形体。
西周前期开端,“廿”写作“图④”,至战国时期,“廿”则将两短横连在一同写作“图⑤”。《说文》小篆承继这种形体,写作“图⑥”,解说云:“二十并也。”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凡言二十可作廿也。古文廿仍读二十两字。”也便是说,“二十”能够写为“廿”,但仍读为合写前的两个音节。
一般以为,这种数字合文字形,来源于原始社会文字创制曾经以结绳方法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联络的记载方法,即《易·系辞下》所记载的:“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廿”在甲骨文等古文字中读为双音节,这一点能够终究靠同类状况来推定。古文字中的合文不但有“廿”,还有“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三千”“三万”等,这时的合文都是直接将两个或三个字写为彻底交融在一同的一个字,没有增加符号符号。战国时期,南边楚系文字习气在合文下加符号“=”作为符号,这便是合文符号。
咱们都知道,诗词和一些固定词组的字数和音节是有约束的,“廿”若在这类文本中仍读成二十,则于押韵、对仗有碍,那么就需求给它一个单音节读音(“卅”“卌”同理)。如唐代李贺《公出无门》诗:“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明代罗洪先《有喜》:“万事升沉千虑外,几人离别廿年前。”董必武《留念黄麻起义三十五周年》诗:“廿二年间崎岖多,黄麻革新涌红波。大山三座终移去,党引工农奏凯歌。”受一句七言的约束,三首诗中的“廿”都应读为单音节niàn。“五卅运动”“百廿校庆”等特定称述也是相同的道理。
相同是表达二十年的含义,也有诗不必“廿”而用“二十”,如唐代刘禹锡《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佳人桥上别,恨无音讯到今朝。”是因为用“二十”正好满意该句七个音节的要求。
那么,今日是不是要把古诗古文和现代文献中的“廿”都读为niàn呢?作者觉得,要根据详细语境详细分析。
比方《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汉石经本写成“卅”和“卌”,联络后边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卅”读为“三十”,“卌”读为“四十”才更为整齐。
又如,《二十年目击之怪现状》第二十二回:“伯述叹道:‘现在的国际,不能死守着我国的古籍做典范的了!你不过看了《廿四史》上……他们到了我国,都变成我国姿态,归了我国教化。’”王宁先生主编的《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对“廿”的释义和举例是“二十:廿四史”。这两处“廿四史”,仍是读为“二十四史”才好。
由此,最近央视一档很受欢迎的节目中,几位嘉宾都将信件结尾日期“廿六年”“廿五号”按照字典所标读音读为“niàn六年”“niàn五号”。作者觉得,这种读法过于机械地根据字典注音,应该读为“二十六年”“二十五号”更适宜。
古人习气将“二十”“三十”“四十”写成“廿”“卅”“卌”,首要是为了省力和快速。这不是仅指省笔画,而是指便当。在笔画适当的状况下,一个字比两个字写起来要省力和快速,也易于书写漂亮,而“二十”“三十”“四十”每两个字笔画都很少,合书后也不过四五笔,具有非常好的合书条件。
字典所标音与口头读音能够不一致的状况,“廿”并不是特例。比方“囍”是民间婚嫁等喜庆场合用的字,《汉字规范字典》等工具书注音为xǐ,但口头上都读为“双喜”。再如“圕”是杜定友1924年创制的新字,用它替代笔画繁复、书写频频的“圖書館”三字,《汉字规范字典》注音为tuān,但咱们一般都将其读为合写前的“图书馆”三个音节。
总归,“廿”是合文,表明数字二十,在详细语境中究竟怎么读,要详细状况详细分析。在诗文中出于音节数量约束、对仗、押韵或某些固定词语组合的需求,应该读为“niàn”,而在表明日期或相似语境中仍是读为“二十”两个音节更符合读、听和了解的习气。